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,则所云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尽之矣。 下利脉数而渴者,是内有热也,若身无热,其邪已衰,亦可令自愈也。
方有执曰:紧,寒邪也。故上条所以才见下利,即用白通以治于未形,诚善法也。
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,复加烧针。如无热实,而有脉浮之表,不但不令攻之,即小便不利,亦不令利小便,仍当解外也。
其所以不发黄者,以少阴病原有下利,湿不能留,热不能蓄故也。 况有胸□满不去之少阳证乎?
惟肤冷而躁,无暂安时,乃为藏厥,藏厥用四逆及灸法,其厥不回者死。方有执曰:亡血阴已虚矣,发汗复亡其阳,故寒栗而振也。
凡伤寒,无论三阴、三阳,若转系阳明,其人必有濈濈然微汗出之证,始为转属阳明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。张锡驹曰:此论阳明经脉燥热也。